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給排污企業出具了合格的監測結果,但結果可能是虛假的,數據可能是瞎編的。
新京報調查組記者相繼臥底西安、太原兩家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發現其經常弄虛作假,通過偽造、篡改監測數據,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等方式,幫助排污企業“蒙混過關”。
記者的跟拍鏡頭,將監測機構肆意造假的行為漸次剝開、展露無遺??梢钥吹?,兩家監測機構各個環節都漏洞百出,卻還在看似理所應當地運轉著。
在采樣環節,采樣員或用自來水代替待測的污水,或用賓館房間內的環境空氣監測數據代替企業現場環境監測數據,或是與被監測企業串通,臨時添加藥劑以降低污染物指標。監測設備儀器方面也存在問題,要么根本沒有開機,成了用來交差的擺拍道具,要么在運行程序設置上為采樣人員隨意編造篡改數據留下了“后門”。而排污企業花錢請人監測,就是為了買一個“監測合格”的證明以求“過關”,至于結果如何得來卻并不在意。
追究造假的根源,引人深思之處在于,造假行為并不是某一方造成的,而是多方“合力”促成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都透露出濃重的金錢利益的味道。
隨著環境排放管理要求的日趨嚴格,企業項目從開工、驗收再到申請排污許可證、日常經營管理,第三方環境監測的應用之處越來越多。這也讓伺機而來的監測機構遍地開花,導致市場競爭加劇,惡性競爭、弄虛作假的亂象也就隨之出現。
應當警醒的是,雖然環境監測已經離不開眾多第三方監測機構的支持,但環境監測并不全然是一種商業行為,必須堅守法治底線,承擔社會責任。拿錢辦事固然是商業邏輯,但怕的是監測方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對排污企業違法違規的造假要求習以為常、成為慣性,甚至趨之若鶩。
正是一些排污企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置若罔聞,而另一些監測機構把造假當成生意,以賺取監測服務費的名義做著“賣假證”的勾當,才有了造假的土壤。當各相關方都不想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卻還妄想從一個蒙混過關的合格結果中分一杯羹時,“包合格”就成了監測行業的潛規則,監測造假就成了家常便飯。當金錢和利益超過良知和責任時,法律、制度的威嚴將被肆意踐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為成本至上、金錢至上、利益至上委屈讓步。
這警示我們,在把環境監測這項任務艱巨、責任重大的工作交付給市場運作時,也必定面臨市場化帶來的問題。這需要多方努力摸清造假企業的底數,嚴格環境監測的準入標準和經營監管,用市場的手段解決好監測市場上出現的問題,用法治的手段治理好監測市場上的亂象,讓正規合法的監測機構真正成為環境監測市場上的主流,為保障生態環境質量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企業請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做監測,本是為了保證監測的公正和真實性,履行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而有的企業用金錢收買的方式篡改監測報告“直到合格為止”從而逃避監管;有的第三方監測機構在市場競爭、金主要求之下毫無下限,反而成了排污企業擺脫責任的遮羞布,從生態環境的保護者變成令人不齒的造假者;有的采樣人員為了拿到工錢喪失職業操守;有的監測儀器設備設計生產者為了銷路不顧客戶的需求是否合法正當。然而,數據改好了、指標“暫時合格”了,并不等于生態環境真的好了;全社會對于這些環境監測造假行為“零容忍”的態度不會改變,有關部門依法依規打擊環境監測造假的力度只會更強,損害生態環境的代價總要有人承擔??耧j突進,只向“錢”看,一朝跌倒,為時已晚。
相關鏈接: